Skip to content left arrowright arrowup arrowdown arrowbackwardforwardbutton playbutton pausesun moon bookmarkdevto500px buffer buyselladscodepencreative marketcrunchbase deviantartdribbbledropbox envatoangellistfacebookfacebook ffeedlyflickrgithubgoogle plus instagramlastfmlinkedinmeetupmyspace paypal pinterestproduct hunt redditrss shopifyskypeslacksoundcloud spotifytrellotumblrtwittervimeovinewhatsapp wordpress yelp youtubemedium facebook messenger qq squarespace vk wechat weibo wikipedia discord twitch microsoft onenote mixer spectrumtelegramgoogleunsplashsnapchattiktokbloggerevernotebehance pinboard creative commonsshare download search magnifier location map website button stopcopy close menu email new new notification read notification brandloader circle loader bars podcast
城市漫步指南 · 新加坡:新冠时期的狮城

城市漫步指南 · 新加坡:新冠时期的狮城

前言

年少时候,我有一种「出世」的心态,向往过上隐世独居、怡然自得的生活。随着年纪渐长,我意识到人的社会性,人是社会的动物,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于是,我的思想渐渐转变而向「入世」靠近,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尝试「与世界深度连接」。因而「旅行」对我具有某种非凡的意义。不同于很多人对旅行的看法,我相信旅行这一行为除了时空变换的物理特征以及其行业营造的消费主义倾向之外,还应当具有更深层的人文属性。

倾听一段故事,感受一种风貌,体验一种生活。

2020 年初,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于武汉首次爆发前夕,我携母亲前往新加坡探亲,那里有我的外公外婆和舅舅。按照新加坡的出入境政策,我原本只能停留 1 个月,但却在意外的特殊时期得以延续。

新加坡,一座城,亦是一个国。作为一个仅有 600 万人口的国家,称其「小国寡民」丝毫不为过,但却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一颗明珠。而这趟旅程就在这个特殊地点的特殊时期展开。


南洋理工大学 NTU

📍 位置:50 Nanyang Ave, Singapore 639798

🚇 交通:乘坐 SMRT 地铁东西线(EW Line)至文礼(Boon Lay)巴士转换站,转乘 179 或 199 路巴士即可直达校园内

🔗 官网:www.ntu.edu.sg

2013 年夏天,正值高考假期的我曾来此短暂旅居,每天下午去幼儿园接表妹放学,路上须途经这座大门,彼时此地杂草丛生,一簇簇叫不上名字的野草、灌木野蛮生长,虽称不上凋敝破败,却也说不上欣欣向荣。而今此处却繁花似锦、雕梁画栋,完全不似当年景象。

而这座具有民国风格的大门,正是南洋理工大学的前身 —— 成立于 1955 年的南洋大学的正门。地处裕廊西(Jurong West)的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是新加坡最负盛名的学府之一,从其前身遗址上可以窥见一丝当年的人文风貌。

穿过大门前行不远,即可看见另一座保留建筑 —— 南洋大学建校纪念碑。其外形方正,带有和校门一样的藏青色飞檐,除了一些回形云纹之外,没有任何繁复装饰,仿佛一位穿着中山装的博学老者,很有一种中正干练的味道。

南洋大学校门及建校纪念碑

云南园 Yunnan Garden

前文提到的南洋大学校门以及建校纪念碑遗址,其实是经过 20 个月重建后于 2020 年 2 月中旬重新开放的南洋理工大学云南园的一部分。广义上来说,整个南洋理工大学校址都被被称作「云南园」,狭义上来说,是特指这座占地九公顷的花园。云南园是南洋理工大学标志性文化遗产,以其郁葱的景色及波形的地形而闻名。彼时疫情尚未波及新加坡,重建后的云南园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观赏,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云南园
云南园内一亭
云南园内

云南园内种植了近 80 个品种的 1000 多棵树,丰富了云南园的生物多样性。

人工瀑布,连通云南园和南大湖

云南园上端连接南大湖,自上而下的水流使原本沉静的湖面流动起来,再通过一个近六米高的人工瀑布,将湖水分流入公园里的八个小水塘。

南大湖

南大湖,原名 Nantah Lake,后改名为南洋湖 Nanyang Lake,重建后与云南园连接,成为其一部分。沿湖边漫步,小径旁种满了兰花等花卉和草药。而在游客鲜有关注的隐蔽之处,有一整套以南大湖为基础构建的横跨整个云南园的雨水管理系统。湖中的水最终会通过排水沟和运河流入蓄水池并得到净化,以保证水质的清洁。

南大湖

华裔馆

📍 位置:12 Nanyang Drive, Singapore 637721

🕒 营业时间:周一至五:上午 9:30 至下午 5:00;星期六及星期天:上午 10:00 至下午 5:00;最后入场时间为下午 4:30;公共假期闭馆

华裔馆坐落于南洋理工大学校园内,占地约 560 ㎡,曾是南洋大学行政办公楼 (Nanyang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Building),该大楼建于 1953 年,1999 年被正式列为国家古迹。如今,华裔馆不仅是馆藏诸多永久展品的博物馆,还是一所专注于海外华人课题的研究中心,作为连接大学和社区的桥梁,在海外华人身份认同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而在华裔馆和旧云南园之间的南洋通道(Nanyang Drive)如今已成为「旧南洋通道」(Old Nanyang Drive)。重建项目将其改建为华裔馆外广场的一部分,使云南园和华裔馆合二为一,成为校园内的新文化遗产景观。

华裔馆

蜂巢 The Hive

📍 位置:52 Nanyang Drive, Singapore 637721

蜂巢(The Hive),又称南学习中心(Learning Hub South),由英国建筑师 Thomas Heatherwick 设计,建成于 2015 年,是南洋理工大学校园中的地标之一。这座建筑由围绕公共中庭布置的 12 座八层塔楼组成。塔楼向底部逐渐变细,可容纳 56 间无角教室。又因其与用于容纳点心的蒸笼相似,当地人常称之为「小笼包」或「点心塔」。

蜂巢外景 / 来源:网络

从外观上看,这是一座很有「包裹感」的建筑,完全打破固有设计理念的外墙以及填充其间的藤蔓植物,都给我一种被紧紧包围的感受。但走进其内部,却并不闷热,甚至可以称得上凉爽通风,这应得益于其专门设计的通风系统,使得整座塔楼内外空气得到很好的循环。

蜂巢内景

蜂巢的设计虽然别具一格,但却是一座实打实的学习中心,底层是一间大厅,设有休息区和小店。抬头望去,层层叠叠的无角教室外走廊围栏将整个纵向空间填满。上楼,漫步在走廊上,随处可以瞥见学生们三三两两地在玻璃构筑的教室里讨论、学习或向导师请教。而这正是校方提出设计需求时想看到的,即创造出动态化的学习环境以随时随地开展互动交流。

继续向前,过道的墙壁呈波浪状起伏,上面有繁复的浮雕。走廊尽头是圆形的阳台,外围有齐肩高的墙体包裹,其上种有说不上名字的小型灌木和花草,透过叶子的间隙,随手按下快门:

蜂巢内远眺

蜂巢从内到外无不向我传达一个理念:以「有形」的设计营造出「无界」的环境。其种种细节透露出开放而包容的信息。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以外在形式影响师生行为,进而融合进校园文化的范例。

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 The School of Art, Design and Media

📍 位置:81 Nanyang Drive, Singapore 637458

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大楼的建筑设计别具一格,整座建筑从天空俯瞰形似两弯相合的月牙,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弧形的屋顶草坪。天色已晚,再加上外侧临时树立的围栏,我未能踏足其上一观,甚为遗憾。

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

亨德森波浪人行桥 Henderson Waves

📍 位置:Henderson Road, Singapore 159557

新加坡封城解除后的一个清晨,我前往计划已久的直落布兰雅山附近的亨德森波浪人行桥徒步。此地车流较少,路途畅通且转角较少,但在海拔上多有起伏。

亨德森波浪人行桥(Henderson Waves)是一座距离地面 36 米的波浪型人行桥,全长 274 米,连接直落布兰雅山公园(Telok Blangah Hill Park)和花柏山公园(Mount Faber Park),其设计独具特色,富有自然气息。顺便一提,相连的两座公园也非常值得一游。

直落布兰雅山公园

行至此处时,在岔路口偶遇一位十分健谈的跑步大叔,作为当地人的他带着闽南口音热情地向我介绍了直落布兰雅山公园以及亨德森波浪人行桥的概况,同时极力向我推荐了一条穿越南部山脊(Southern Ridges)步道的徒步路线。

亨德森波浪人行桥远景 / 来源:Felix Fuchs / Unsplash
桥上

经过逾两小时的跋涉,我终于拾阶登上桥头。行走其上,可以看到一侧作为支撑的波浪形「龙骨」,应为喷有白漆的钢制结构,而桥面由东南亚独有的硬质木材 —— 巴劳木制成,桥上有多处隐秘和贝壳状的休息区。可惜由于防疫政策管制,桥上及桥头的休息区均设置了围栏以防止人群聚集,否则落座其中欣赏周边风景将是一件惬意的事。


滨海湾 Marina Bay

📍 位置:11 Marina Boulevard, Singapore 018940

🚇 交通:乘坐 SMRT 地铁环线(Circle Line)或滨海市区线(Downtown Line) 至海湾舫站(Bayfront),并沿 Bayfront Ave 一路前行

临回国前一个月,我想着在新加坡最著名的几个区域还有滨海湾未曾游览,于是收拾行装之余抽空一行。滨海湾,是新加坡围海造地工程的成果,这项工程在 20 世纪 70 年代才启动,可这片区域在短短数十年内的发展,堪称奇迹,已成为现代感与时尚的代名词。

滨海湾金沙酒店 Marina Bay Sands

📍 位置:10 Bayfront Ave, Singapore 018956

🔗 官网:www.marinabaysands.com

下了地铁,沿着滨海大道(Bayfront Ave)向海边进发,前方就能远远望见金沙酒店。没错,就是在剧场版《名侦探柯南:绀青之拳》中的那个地点。滨海湾金沙酒店是新加坡著名的综合度假村,内有一家酒店、会议中心与展览设施、剧院,并设有赌场、商场和多个餐馆,以其顶层空中花园中的无边际游泳池闻名。其滨海一面坐落着艺术科学博物馆、滨海湾花园以及购物中心等去处。

滨海湾金沙酒店

艺术科学博物馆 ArtScience Museum

📍 位置:6 Bayfront Ave, Singapore 018974

🕒 营业时间:每天上午 10:00 至晚上 7:00,包括公共假日。最晚入场时间为下午 6:00。

从金沙酒店门口路过,继续往前,左侧即是另一地标建筑艺术科学博物馆。艺术科学博物馆是一座独特的现代花形建筑,由加拿大建筑师 Moshe Safdie 设计,作为滨海湾金沙的景点之一,主要举办由其他博物馆策划的巡回展览。由于疫情依旧肆虐,这座博物馆也闭馆了,我只能从外部欣赏一下其风貌。

艺术科学博物馆

螺旋桥 Helix Bridge

螺旋桥是一座横跨两岸的钢质人行桥,于 2010 年开通,灵感源自 DNA 的螺旋结构。其无顶的设计使得艳阳高照的天气里有些许闷热,而靠近海岸的一侧则设有几个圆形的观景台,位置非常适合拍摄滨海湾风光。

螺旋桥

鱼尾狮公园 Merlion Park

是的,这也是一座公园,鱼尾狮公园是新加坡面积最小的公园,位于富尔顿酒店旁,占地 0.25 公顷,有一条露天台,方便游客到鱼尾狮前面拍照。鱼尾狮(Merlion)是一种虚构的鱼身狮头的动物。它于 1964 年由当时的 Van Kleef 水族馆馆长 Fraser Brunner 糅合历史与文化所设计。两年后被新加坡旅游局采用作为标志,一直用到 1997 年。在此期间,鱼尾狮已成为新加坡的象征,如同法国的巴黎铁塔或美国的自由女神像。

无论何时,鱼尾狮公园总是有游客驻足,有时还有街头艺人在此表演,或是弹唱一曲,或是秀秀舞姿。此外,我还遇见了一位作西部牛仔打扮的老头儿,骑着他的小车,车载音响放着他心爱的曲儿,满头银发配上他憨态可掬的面容,很是有趣。

鱼尾狮公园

滨海湾花园 Marina Bay Sands Garden Park

天色渐晚,我也完成了滨海湾环游,是时候去滨海湾花园看看夜景了。滨海湾花园是位于新加坡滨海湾中央的公园,于 2012 年落成,占地 101 公顷,全土兴建于填海土地上,毗连滨海蓄水池,以其夜晚的灯展著称。可惜的是 iPhone 11 Pro 在弱光环境下的成像已无法支持拍摄,故凑网图一张。

滨海湾花园 / 来源:Miguel Sousa / Unsplash
滨海湾花园一角

滨海湾花园内部设有许多高耸的「花冠树」,一到夜晚,其上灯光璀璨。我排队上了电梯,来到树上相连的人行走道,树冠上的淡紫色灯光洒下,与树身及地面上五彩斑斓的星点相衬,有种梦幻的感觉。

Apple Marina Bay Sands

📍 位置:2 Bayfront Avenue, B2, 06, Singapore 018972

夜游过后,意犹未尽,虽然已是九点多,但作为科技爱好者怎么能错过 Apple Store 呢。Apple Marina Bay Sands 是一间富有设计感的 Apple 零售店,仿佛一颗漂浮在海湾上的透明球体。虽然售卖的依然是苹果那些熟悉的产品,但置身其中确有一种新奇体验。

Apple Marina Bay Sands

福康宁公园 Fort Canning Park

📍 位置:围绕于 Hill Street, Canning Rise, Clemenceau Avenue 和 River Valley Road, Singapore 179618

💰 门票:免费

🚇 交通:乘坐 SMRT 地铁在福康宁(Fort Canning)B 出口、克拉码头(Clarke Quay)E 出口或多美歌(Dhoby Ghaut)B 出口下车

🔗 官网:www.nparks.gov.sg/gardens-parks-and-nature/parks-and-nature-reserves/fort-canning-park

刚来新加坡的时候,舅舅从樟宜机场接机返家的途中我曾瞥见乌节路(Orchard Road)的繁华,一直想要踏足一览。然而,到我亲身探访时,即使政府宣布解除封锁状态,社会秩序逐渐复苏,这条新加坡最具消费主义特征的街道依然失去了往日的繁华。这让抱着见识消费主义的目的来的我有些失望,不过好在周边并不是没有好去处,历史悠久的福康宁公园(Fort Canning Park)就是其中之一。

福康宁公园是新加坡一座重要的历史地标,它最早称为「Bukit Larangan」,马来语意的「禁山」。它位于福康宁山(Fort Canning Hill)内,地处新加坡中心地带,下山咫尺即到著名的乌节路(Orchard Road) 购物区,新加坡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位于公园山后,有自动扶梯相连。福康宁山地区曾是 14 世纪兴盛的古新加坡的中心,国王的宫殿所在地,亦曾是远东指挥中心和英国军营的总部。

福康宁公园
福康宁公园内景

福康宁公园虽然几经重建,甚至修缮了军事建筑,但整座山上的植被依旧繁茂,自然景观与人工痕迹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此地的人文风貌。

公园花卉与参天巨树

福康宁灯塔 Fort Canning Lighthouse

走出克拉码头地铁站(Clarke Quay),穿过马路即是福康宁公园东南门。沿着小径几经辗转,就来到了福康宁灯塔(Fort Canning Lighthouse)。福康宁灯塔又称 Fort Canning Light,位于福康宁山(Fort Canning Hill)的顶部,以前是马六甲海峡的 13 座重要灯塔之一。

福康宁灯塔

莱佛士楼 Raffles House

在这座山头,和福康宁灯塔相呼应的非莱佛士楼(Raffles House)莫属。莱佛士楼是现代新加坡的创始人莱佛士爵士的居所,原建筑是木质结构,后被重建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总督府作为后来的殖民地总督的住所。但在 1858 年又被拆除,为康宁堡的建设让路。在同一地点建造的现有结构是 2003 年建造的砖瓦房。从门口的喷泉处一直向前走,升旗杆下拾阶而上,就能近距离地观察这座红顶白墙的建筑,虽然不能进入其中,但透过玻璃门窗可以看到其内部如今空空如也,几乎没有任何摆设。

莱佛士楼

桑尼拉乌塔玛花园 Sang Nila Utama Garden

沿着福康宁灯塔旁的小径继续下行,就来到了桑尼拉乌塔玛花园(Sang Nila Utama Garden)。桑尼拉乌塔玛花园以新加坡第一位古代国王巨港王子的名字命名。曾是 14 世纪矗立在福康宁山上的宫殿的组成部分。花园以比人略高的红砖墙围起,内有多种花卉植物以及古文物展品。在福康宁公园,并不只此一处花园存在,而足有九处,其特色与建造年代各不相同,但主要以现代和古代作为划分,后者多有红砖墙围绕。例如,Pancur Larangan 花园的特色设施禁泉(Forrbidden Spring)据传曾是 14 世纪王宫女眷沐浴之处,而如今游客也被允许在这缩小版的古希腊浴场戏水。

花园展品

堡垒遗迹

穿过桑尼拉乌塔玛花园继续前行,可以看到不少军事建筑的痕迹,说明已来到堡垒遗迹的地界。堡垒遗迹,建于 1859 年,但此后已被拆除,只剩下 GC Collyer 设计的堡垒大门(Fort Gate)和两门大炮(9-Pound Cannon)。如今,整段城墙已斑驳不堪,被青苔和藤蔓覆盖,只剩下金属的大门因定期维护而维持了古迹的庄严。

堡垒大门 Fort Gate
9 磅大炮

9 磅大炮(9-Pound Cannon),一对用来发射 9 磅球的大炮之一。大炮起到装饰作用而非防御作用,每天早上 5 点、下午 1 点和晚上 9 点发射 3 次 以报时,同时也被用作致敬和火灾警报。大炮旁边是南炮台,这是 19 世纪安装主炮以保卫新加坡的地点。

园内某处一段可能雕刻有当地历史的矮墙

福康宁公园隧道 Fort Canning Park Tree Tunnel

沿着小径继续前进,绕过福康宁酒店来到公园的东北角。此处有一座螺旋楼梯,是打卡胜地,从天明到天黑,一直有排队等候拍照的人群。本着「来都来了」的想法,我加入了排队大军,却低估了人们的热情,从天光尚明等到了华灯初上,才算为福康宁之行画上句号。


莱佛士码头 Raffles Marina

📍 位置:10 Tuas West Drive, Singapore 638404

💰 门票:免费

🚇 交通:乘坐 SMRT 地铁在大士连(Tuas Link)下车

🔗 官网:https://www.rafflesmarina.com.sg/

又是一趟临时起意的游览,只因莱佛士码头离(Raffles Marina)我的住处不远。莱佛士码头建于 90 年代中期,是以现代游艇码头和乡村俱乐部为形式的度假村,因其独特的海岸风光以及完善的餐饮、住宿等设施而闻名。从大门而入,穿过红顶白墙的住宿、餐饮区域,来到码头,平静的防波堤内侧停满了鳞次栉比的各式小艇。

不知是不是为了方便游客观光,莱佛士码头的防波堤被设计的长且折行。一侧是漆成天蓝色的围栏,另一侧则每隔不到十米就设置了一个钓鱼桩。前行一段,堤边停靠着一艘写有 Panorama II 字样的帆船游艇,相较于码头内仅有几米长的小艇,这艘长约 50 米桅杆高大的船只可以称得上「庞然巨物」了。不过其上物件都干燥且整洁,船帆也被收起,似乎已经有段时间没有出航了,显现出疫情冲击下的一个缩影。

莱佛士滨海灯塔 Johor Straits Lighthouse

走到防波堤末端,可以看到伫立于此的莱佛士滨海灯塔(Johor Straits Lighthouse)。这座位于莱佛士码头防波堤顶端的灯塔建于 1994 年,高 12 米,是当地网红打卡圣地之一,也是热门婚礼场所。时值傍晚时分,光是带着团队架着补光灯来拍照的 Instagram 网红就有不下三个,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家庭档和情侣档。站在防波堤上向对岸眺望,即可看到马新第二通道以及马来西亚。


后记

诚然,上文提到种种建筑、风光以及商业设施都给人以愉悦,但这座城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却不在此处,而在于市井之间,在生活里。

新加坡最早的历史也只能追溯到马来西亚时期和一些传说故事,在文化底蕴上能明显感觉到并不深厚。但无论是他们对仅有的历史的尊重和保护,还是当地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自信中,都能感受到一种带有强烈「新」的意味的朝气。他们在创造自己的历史。

新加坡虽地处热带,但气候却宜人,常年温度在 26 ~ 34℃ 之间,温暖湿润却并不酷热。当地人的生活是悠闲的,以「巴刹」为中心形成一个个邻里聚集区,囊括餐饮、超市、诊所等必备生活设施,又以地铁站为节点将相近的巴刹聚集起来形成以交通、购物为主体的综合性中心。在以广东福建移民为主的华人社区,自有一种闽粤式的生活态度,即使是受疫情打击最严重的时期,市井间虽偶有抱怨,但人们依然心怀希望、苦中作乐。

在交通便捷的同时,新加坡对无障碍设施的重视也首屈一指,随处可见无障碍通道以及带有扶手的折行缓坡。除此之外,根据规定在残障人士乘坐巴士时,司机会下车将后门挡板放下,让他们能推着轮椅上车。不仅如此,政府对民众的关怀也有目共睹:全岛许多地方都设有长距离的挡雨长廊,作为一个海洋性气候国家能做到出门不带伞殊为难得。

组屋区的挡雨长廊 / 市井间的休闲游乐设施

短暂旅居生活中最不满的一点可能是每天深夜的引擎轰鸣声。新加坡不禁摩,因此新闻中也常有飙车致死的报道。与之相反,当地对电动车管控严格。由于新加坡不设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同时也是自行车道,而电动车也被划为非机动车,因此造成了非常多的问题和事故,在国会也引发热议,甚至一度考虑禁止电动车。

新加坡于我而言,是一座充满细节的城市。剥开那些或宏伟或秀丽或精致的外衣,新加坡的细节之处会感动人心,这可能是公共设施上一处贴心的设计,也可能是宽阔大道上一株保留的古树。这种于细微之处替他人考虑的感觉是一种国内不常有的体验。新加坡人强调合作,而这也许就是他们的方式。

除特殊说明,本文中所用图片均为作者本人使用 iPhone 11 Pro 拍摄。